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院长致辞|冷必元​:智能变革与法学青年的主体性
    2025-09-30 11:49     (点击)

     

    以下是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冷必元教授在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2025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智能时代的法治变革

    同学们,30来年前,在你们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也和你们一样,被大学法学专业录取,开始接受系统的法学专业训练。我学习法学的那个时代,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渴望自己能够通过大学法学教育,成为熟练运用法律规则解决社会纠纷、办理各类案件的法治人才。30年来,我们学成毕业的那一代法科学生,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运用自己所学法学知识,投身法治实践,不断实现了自己运用法律治理社会的理想。

    时过境迁,30年后,世界法治运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除了我们这些法律专业人士能够娴熟运用法律规则处理案件,得出纠纷的合法裁决结论之外,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同样能够根据基本案情,得出精准的案件裁决结论。实际上,相比法律专业人士的裁决,人工智能往往能够在获取基本案情后的极短时间完成裁判,办案效率呈几何倍递增;同时,人工智能能够即时阅读海量法律规则和案例样本,因而很多情况下能够推导出比司法人员更加精准的裁决结论。我们进入了一个人机协同的法治时代。现代世界各国的司法系统,也不得不开始探索怎样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和办理质量。未来的法治人才,学会融合人工智能开展法治工作,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在座各位法学青年,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同学们进入大学法学专业学习,是要成长为能够熟练运用法律规则解决社会纠纷的法治人才,还是要成长为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而不是法律技术)解决社会纠纷的法治人才?

    二、法律专业人才的价值空间

    我们正在快速进入一个机器代替法律专业人士,完成大部分法治工作、办理大部分普通案件的新时代,各国司法机关也都招录了一批人工智能人才编入司法系统。在这个正在来临的新时代,法律专业的价值空间何在,我们法治人才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在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法治时代,人与机器的分工会越来越明确,传统的规则检索、案例参照、案情分析、时效控制、文书撰写,这些能够建立在海量数据汇聚基础上推导出结论的工作,这些循规蹈矩的工作,会越来越多由机器来承担。但有一部分规则性不强的变化不定的与时俱进的法治工作,比如案件的个性定位、伦理校准、价值引领、规则创设工作,则依然只能交由法律人士完成。案件的个性定位,比如同样的杀人行为,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治安状况调整刑罚强度;案件的伦理校准,比如男性妇科医生对女性身体的触摸检查,表面上貌似猥亵行为,但实际上要从伦理角度与性侵行为区分开来。个性定位、伦理校准、价值引领、规则创设,这些工作都是要注入人的情感的创造性的法治工作,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未来的法治人才,在熟练操纵机器完成部分常规性机械性的法治工作之外,更多的是需要进行法治的创造性工作。

    同学们,当我向AI机器人“豆包”提出我的困惑:“我们的法学院未来是要培养运用法律规则办案人才,还是要培养能够运用AI技术办案的人才?”豆包很快输出了它的答案,但是它的答案并不令我满意。豆包的答案是建立在对海量已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它搜集了各类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搜集了各个法学院对法治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从而输出了它的结论。它的结论是“法学院要培养能够运用AI办案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这个结论表面上并没有错,但它只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并不能为我的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它的结论主要是对他人已有结论的复制、归纳和简单加工,并不具有创造性,不符合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更不符合我们对未来法治社会发展的愿景。

    我们更多的认为,机器解决的主要是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个别性的问题。机器解决的是已经形成过类似解决方案的问题,而不是需要全新创设规则的新问题。机器面对的是已有历史经验的过去,而不是人类的未来。机器的功能存在显著缺陷,现代社会的法治运行对AI的协助作用形成了依赖,我们必须警惕机器过度参与法治的功能短板。

    人类总是带着自己的理想规划未来,而机器则不可能这么做;人类也总是带着自己的期待规划未来的法治社会,而机器也不可能这么做。没有理想的机器人,无法创造美好的法治世界。正是未来的法治理想牵引着一代一代的法律人,在不断构建新的法治社会。法律人的情怀有多么高远,未来的法治社会就有多么灿烂!世界上并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纠纷,机械照搬规则和案例,办不出人类需要的案件。在与机器协同共生的法治运行体系中,只有情感和理想的牵引,才会让我们创造性的为个性纠纷的解决、案件的办理找到更为合理的答案。

    三、法学青年要成为“机器法治”的主人

    同学们,机器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口袋里。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还会植入我们的眼镜镜片,甚至会植入我们的身体,进一步实现脑机融合、人机融合。在这个必然与机器共生的时代,最大的危机是,法学专业的学习会不会越来越依赖你们口袋里的机器,法治工作会不会越来越过度依赖机器,将来当事人会不会不得不接受“机器法治”简单粗暴的裁决,作为国家法治主人的公民会不会反而要成为“机器法治”的奴隶?我们要保持警惕:没有理想、没有个性、没有创造的机器人操控的那个法治世界,一定会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生机活力的机械世界。

    同学们,世界上不存在机械的法治。人始终应当是机器的主人,人的高贵情感始终应当成为法治社会的主宰。新时代的法学人才,必须在与机器共生的法治体系中,不断用理想信念滋养机器法治,用社会个性调适机器法治,用创造思维改造机器法治。期待同学们共同努力,不断改造和创新人机协同的法治体系,共同创造一个富有人性的生机勃勃的美好的法治世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