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学院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提高教师的课题申报质量,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25日下午,湘潭大学法学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友华应邀莅临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以“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道’与‘器’”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法学院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系主任孙蕾博士主持活动,法学院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参会。
“道”为根基: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的凝练
本次讲座聚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核心方法论与实践策略。刘友华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道”在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根基与问题意识。他结合自身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经验,强调申报者需立足“三个面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学科理论前沿、面向社会实践痛点,从“真问题”中提炼具有学理深度与现实意义的选题。通过分析近五年法学类立项课题的选题趋势,刘教授总结出“热点追踪冷思考”“小切口深挖掘”等破题路径,提醒教师们避免“宏大空泛”或“重复内卷”的研究倾向。
“器”为路径:几大关键环节的精细化拆解
在方法论层面,刘友华教授系统阐释了申报书撰写的几大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在选题依据上要注重“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耦合性;在学术脉络上强调对国内外研究“批判性述评”而非简单罗列;在研究内容上要重视构建“问题链-方法链-创新链”的逻辑闭环;在创新点上要切实突出理论、方法、视角的差异化贡献;在语言表述上要避免学术“黑话”,增强可读性与说服力等等。刘教授通过展示多份成功与失败的申报案例,逐项剖析常见误区,提出“三轮打磨法”“同行预审制”等实操建议。
以“用”促改:申报书现场问诊与提升
讲座后半程转入“实战指导”环节。与会教师提交了各自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初稿,刘友华教授一一进行了精细化辅导。参与教师纷纷表示,这种“理论讲解+案例剖析+现场批改”的沉浸式辅导模式极具启发性。
孙蕾主任对刘友华教授的悉心指导表达了衷心感谢,并表示,本次讲座既是方法论指导,更是一次科研动员,将助力教师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活动在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