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工类高校法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及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昆明理工大学盛大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及其理工类高校法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及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共同承办。会上,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法学教育改革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论坛第三单元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环节由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喻玲教授主持,兰州工商学院法学院李玉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孙天全副教授、应急管理大学文法学院副书记卢芳华、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郑翔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胡深松教授作主题分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邹丽梅和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孙蕾博士担任与谈人。
孙蕾博士认为,以上五位学者的发言展示了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提出了针对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一是在跨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差异化的设计。跨学科融合,作为教育创新的首要维度,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知识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育内容上的整合,更需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乃至教育环境上进行全面革新,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者需具备跨学科视野,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学科间的关联点,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促进深度学习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关键,鼓励跨学科合作教学,通过团队研讨、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协同教学能力。
二是增强跨文化课程的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增强跨文化课程的互动性和情境性,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具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提升互动性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同时学会倾听与理解他人。
三是提升科技法治意识的前瞻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技法治意识,使其既能拥抱科技创新,又能遵循法律框架,成为构建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石。科技素养的提升意味着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理解新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识别科技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误导或滥用科技。同时,法治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了解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数据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明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应将科技伦理与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科技伦理辩论等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科技法治的理解。
本次发言旨在全面展现法学学科的发展成就、教学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状况,通过强化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学科及其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力。学院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凝聚学科力量,同时依托学校工科的优势,走好我院法学与工业科学交叉融合的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